汪女士的父亲三年前急性脑梗,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后症状控制良好。她十分担心父亲的身体,住院期间无微不至地照顾,不断向医生了解病情。出院后也积极敦促父亲复诊,进行康复治疗。可突然有一天,汪女士不受控制地手抖,莫名心慌。以为身体出了问题,她专门检查了甲状腺和心脏,结果一切正常。

那段时间汪女士工作繁忙,一个人照顾父亲,压力很大。她不断安慰自己没事,可身体就是和自己做对,渐渐开始睡不着。每天不管几点睡,总会在凌晨三点醒来。身体不自觉抽动,有时还能感受到手指发麻和神经跳动。她的记性越来越差,工作时也控制不住走神。每天头疼头晕,像生活在一层纱里,十分迷茫。

她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绝症,总是往医院跑。去过很多科室,内分泌科、心病科、五官科、神经内科……也做过很多检查,抽血化验、CT、核磁……所有医生都说她没问题,身体很健康,休息一阵就好。

可汪女士仍然很痛苦,她开始控制不住发脾气,一个人躲起来哭。觉得对不起家人,自己太没用了。照顾不好自己和父亲,对现状无能为力。工作上也老犯错,尽管领导没说什么,她总担心自己会被辞退。每天都很煎熬,手抖到影响打字。

痛苦挣扎中,父亲一次复查时碰到了同样曾经痛苦的孙师傅。在他的建议下,汪女士来到了脑病科。在这里,医生为她开具了心理 CT和脑功能检查。

在医生的指引下,她来到了门诊五楼心理CT室进行这两项检查。

第一项检查是心理CT,汪女士坐在电脑前,跟随指导语回顾自己的情绪状态。根据屏幕上显示的问题,选择选项。选项没有好坏之分,找到最适合自身情况的选项才是正确选择。医生说,心理CT包含许多专业的量表,根据每个人的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案,辅助医生进行临床诊断。

第二项是脑功能检查,汪女士坐在椅子上。由工作人员为她戴上头套,依次放置好采集器。保持放松,在安静的状态下由仪器记录数据。全程无创无痛,结果做完即出。

最后,检查结果提示汪女士存在一定焦虑、抑郁情绪,大脑处于抑制、疲劳状态,记忆力较差。

经过问诊,参考检查结果,汪女士最终被确诊为焦虑抑郁状态。原来,她身体上的种种不适并非源于真正的身体疾病,而是心理问题在作祟。

心理CT

指通过人机(电脑)对话来测定一个人是否存在心理方面的疾病。测试时由受试者回答问题,每个问题的每种答案对应不同分值。“心理CT”比传统的医生提问患者回答进行心理学评分的诊断模式更加客观,减少了医生主观因素所造成的偏差,能够较容易地筛查出确有心理疾病者,是临床医生诊断心理疾患的一大利器。

脑功能检查

用来检查大脑神经递质,通过脑电波来反映神经递质与其受体结合化学反应过程,用来直接反映中枢神经递质功能,包括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含量变化,不同时间节段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含量会有周期性的波动变化,可以用来辅助诊断癫痫以及焦虑症、抑郁症、头痛、头晕、眩晕、神经衰弱、帕金森等疾病。

医生为汪女士进行了中医特色治疗,问诊、号脉后开具了中草药方剂,同时辅以针灸和心理治疗。几天后,汪女士明显感受到身体的变化。手不抖了,一觉也能睡到六七点钟。精神变得更好,父亲都说她情绪更加稳定了。坚持治疗一段时间后,汪女士重新迎来了轻松的感觉。工作、生活也逐渐重回正轨。

她不禁感叹自己走了弯路,要早知道是心理问题就好了,那样就能少受很多折磨。

其实,像汪女士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焦虑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它以过度的焦虑和担忧为主要特征,常常伴有身体上的各种不适,如头晕、头痛、心慌、胸闷、气短等。然而,由于这些症状与许多身体疾病相似,很容易被误诊。病人跑遍各大医院的各大科室,做过许多检查都未显示异常,可他们的身体和精神上却承受着家人无法理解的痛苦。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有焦虑障碍呢?首先,如果身体出现了不明原因的不适,且经过多次检查都没有发现器质性问题,就应该考虑心理方面的因素。其次,焦虑障碍患者往往会过度担忧未来,对一些小事也会感到极度不安。此外,还可能出现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易疲劳等症状。

如果怀疑自己患有焦虑障碍,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前往山西省中医院脑病科就诊,可以通过心理评估、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等方式,帮助患者缓解焦虑症状,恢复身心健康。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不要让焦虑障碍成为生活中的困扰。如果你身边有像汪女士这样的人,也请给予他们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早日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