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碍相关疾病
边缘型人格障碍(BPD)和偏执型人格障碍(PPD)是两种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BPD的主要特征是情绪波动极大,容易冲动攻击或寻死觅活,而PPD的主要特征是敏感多疑,容易被各种猜疑的潜在威胁所扰乱心神。BPD患者常常害怕抛弃,情绪起伏过大,冲动易激惹,易形成短暂的与应激有关的偏执,他们的操纵他人通常以威胁、恐吓、自残的方式进行。相反,PPD患者主要特征是敏感多疑而非控制,虽然他们恐惧抛弃,但同样恐惧被控制。他们控制他人的同时对自身空间的被触犯极为敏感,甚至把他人的善意当做恶意。因此,理解这两种人格障碍的区别和弱点对于有效的治疗和管理至关重要。 一位名叫艾米的年轻女性曾经被误诊为BPD。她的医生认为她过于依赖他人,情绪波动大,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生活细节。然而,经过更深入的评估,艾米实际上患有PPD。她的多疑和对控制的恐惧导致了她在人际关系中的困难。通过针对PPD的治疗,艾米逐渐学会了如何管理她的情绪和信任他人。 对于BPD患者,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例如辩证行为疗法(DBT)。DBT可以帮助患者学习如何更好地管理他们的情绪,减少自我伤害和冲动行为。对于PPD患者,认知行为疗法(CBT)可能更有效。CBT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挑战他们的不合理信念和想法,减少多疑和恐惧。 在日常生活中,建立稳定的支持系统和健康的应对机制对于管理这两种人格障碍至关重要。保持良好的睡眠和饮食习惯,定期锻炼和参加放松活动(如瑜伽或冥想)也可以有助于改善情绪和减少症状。
我和妻子相识于大学时代,彼此吸引,感情逐渐升温。毕业后,我们步入婚姻的殿堂,开始了新的生活。起初,妻子是一个温柔、体贴的人,总是关心我的生活和工作。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注意到她的行为和情绪发生了变化。 她变得易怒,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而大发脾气。有时候,她会无缘无故地抱怨我和家人,指责我们不理解她、不关心她。这些抱怨和指责让我感到困惑和无助。我曾经以为这是产后抑郁症的表现,但最近我在知乎上读了一篇文章,描述的症状与妻子的行为非常相似,引起了我的注意。 文章中提到边缘型人格障碍(BPD),这种人格障碍的特点是情绪不稳定、自我形象扭曲、人际关系混乱等。我开始回想妻子的种种行为,发现她婚前和婚后的性格判若两人,符合大多数BPD的特征。她的家人也躲避她,可能是因为她的无休止的抱怨和指责。 我决定带妻子去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医生告诉我们,精神心理疾病的诊断需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心理量表测验和精神状况检查才能确定诊断。如果有抑郁症的诊断,不能诊断为人格障碍的。医生建议我们去正规三甲医院精神科门诊再次检查一下。 我试图劝说妻子去医院检查,但她不听劝。医生解释说,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悲观、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自责自罪、饮食、睡眠差,担心自己患有各种疾病,感到全身多处不适,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相比之下,人格障碍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总的情绪和行为特征,这种特征相对稳定,并可预测。有些人的性格自幼就明显偏离正常适应不良,达到了害人或害己,容易冲动,不善思考的程度,我们称之为人格障碍。 我开始担心,如果妻子真的患有BPD,那么我们该怎么办?网上的文章最终都指向一个结论:离得远远的越好。可是她的家人早就放弃她了。我不想放弃她,但我也需要保护自己和家人。医生建议我们尽快检查一下,面诊检查才能确定,比较可靠的。同时,医生也提醒我们,是否告知需要自己决定。 我决定带妻子去三甲医院精神科做进一步的检查。无论结果如何,我都希望我们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重新建立起健康的关系。健康无小事,京东互联网医院很靠谱!
我坐在京东互联网医院的虚拟候诊室里,心中充满了焦虑和不安。我的丈夫,一个37岁的男人,总是答应别人却干别的事去了。这种行为已经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我开始怀疑这是否是一种心理问题。 我回忆起他的童年,父母把他交给姥姥带大,姥姥从小不让他出去玩,导致他极少与外界接触。幼儿园第一天大哭以后,家里人就不让他去幼儿园了。小学时,他被同学欺负,自我封闭,不会跟人沟通,也不想跟人沟通。从小到大都是自己解决遇到的困难。他的父母从小就爱吵架拌嘴,父亲年轻时候沉默慢慢年长后只会语言暴力,母亲理解力差不懂别人说什么,无法正常沟通。这些经历可能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向医生描述了他的症状:他不喜欢看别人的眼睛,在单位不想被人关注,不想跟人沟通,包括领导。语言也有暴力倾向爱发火容易不满。说出来的话不是要表达的意思,爱摇晃身体,不喜欢看人的眼睛,有事嘴里会嘟囔话,上一秒答应别人做的事,立刻又跑去做别的,做完别的事又回来做答应别人的事,沟通里有点防御性倾听,过于保护自己带有攻击性。自我否定自卑。思想游离,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注意不到周围。即使和别人沟通过程中,他头脑里已经有回答但是无法对外界做出回应。等等。 医生听完我的描述后,告诉我他可能存在人格、个性问题,并建议我们去三甲综合医院或精神专科医院的心理科进行咨询和治疗。医生还提到了一种治疗方法——精神分析法,针对他童年创伤经历的治疗方法。 我感到一丝希望,至少我们知道该去哪里寻求帮助了。我们决定去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和咨询。虽然我知道这将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但我愿意陪伴他走过每一个困难的时刻。 在等待医生的诊断结果时,我不禁想起了我们刚结婚时的日子。他总是答应我做一些事情,但最后却没有做到。我曾经以为他是故意的,直到我发现他自己也很苦恼。现在,我明白了他的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问题。 我希望通过这次经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建立更健康的沟通方式。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寻求专业帮助,不要让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经历,或者你身边的人有类似的问题,希望你能勇敢地面对,寻求帮助。记住,健康没有小事,平日里大家也要多注意身体,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不方便的话就去京东互联网医院,真的方便!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