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高校教师坠亡事件,制度漏洞与压力真相,真相背后藏着什么
最近杭州有个高校老师跳楼了,年仅35岁。这人叫杜某某,是校里特聘的副研究员,带着几个博士生。事发那天在学校实验楼下发现的,急救人员忙活了半天也没救回来。学校说是意外,具体原因还在调查。
知情的人说这小伙其实混得不错,他自己带的项目就有好几个。农业智能设备那块儿是前沿领域,大家都觉得他前途一片光明。但谁能想到这么年轻就走了呢?有老师透露他最近压力特别大,天天泡在实验室里。
其实高校里年轻人压力都不小。现在高校普遍推行“非升即走”,意思是要是评不上副教授就得滚蛋。很多刚入职的都提心吊胆的,生怕哪天就被淘汰了。加上教学任务和科研指标,很多人一天到晚连轴转。
杜某某的朋友发朋友圈提到过他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这些话引起了不少同行的共鸣。有人说现在当教师光会搞研究不行,还得会写材料跑项目,整天围着考核转。有位教授建议学校能不能多关心下老师的心理健康,别光盯着论文数量。
类似的事情这两年发生过好几起。前年上海某高校也出过类似的事,当时舆论闹得挺大。这说明问题不是偶然的,整个学术圈可能存在系统性风险。有些学校倒是开始重视了,比如成都某大学专门开了心理辅导热线,但大多数地方还是老样子。
杜某某留下的博士生现在都没了导师,项目可能要重新分配。这种事情对团队打击很大,很多研究进度都会受影响。更让人担心的是,这些年轻人走了后,谁来接手科研工作?
最近网上有人说高校应该改革考核机制,不能光看论文数和项目经费。还有人说要保障教师基本福利,别让年轻人活得那么累。不过这些建议能不能落实还不知道,毕竟积弊太深了。
这事儿到现在也没个准信儿,不过大家心里都明白,学术圈的门槛该降降了。科研本该是探索真理的地方,现在却成了压垮年轻人的重担。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