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闹情绪,到底是青春期的“为赋新词强说愁”,还是心理发出的求救信号?

世界精神卫生日又把这个扎心的问题摆在了所有家长面前。

光会辨别“持续两周”“功能受损”这些信号还远远不够,当好“守门人”,关键不是当裁判,而是当队友。

很多家长一看到孩子状态不对,第一反应就是盘问、讲道理,甚至是指责。

“你就是懒”“别胡思乱想”“我当年比你苦多了”,这些话就像一盆冷水,直接把孩子求助的门给关上了。

他们需要的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法官”,来判定他们“有病”还是“没病”。

真正有效的“守门”,是从创造一个允许“坏情绪”存在的家庭环境开始的。

当孩子说“活着没意思”,先别急着反驳和教育。

试着说:“听起来你最近很难受,能和我说说吗?” 这种不带评判的倾听,本身就是一种疗愈。

比起追问“为什么”,不如表达“我看见了你的痛苦”。

今天的孩子面临的压力是隐形的。

学业内卷、社交媒体上的完美生活秀、对未来的迷茫,这些都不是“吃饱了撑的”,是真实存在的精神负荷。

编辑

家长如果不能理解这些背景,就无法真正共情孩子。

除了抑郁,焦虑问题也同样普遍,比如考试前就肚子疼、头疼,或者对社交场合极度恐惧,这些都可能是焦虑的躯体化表现。

家长自己也要稳住。

一个整天焦虑、情绪失控的家长,很难养出内心平和的孩子。

父母的情绪稳定,是孩子最大的安全感来源。

学会处理自己的压力,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所以,别再只盯着孩子有没有“病”了。

守门人的职责,是打开一扇通往理解和支持的门。

当发现问题可能超出了家庭能处理的范围,比如孩子已经出现自伤行为,或者长期无法正常生活学习,果断寻求专业帮助。

这不丢人,也不是世界末日。

就像感冒发烧要看医生一样,心理问题也需要科学的干预。

早一点求助,就是给孩子最好的保护。